您好,欢迎来到张乐天联民村数据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推荐资源
更多>> 研究成果
当代浙北乡村的社...
    作者们自一九八八年十月起,首尾历时四年,深入到位于浙江省钱塘江畔的一个小村落中,收集了该村从土改以来的有关政治... 详情>>
告别理想
    人民公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在中国农村仍不时可见其忽隐忽现的踪影。那么,它究竟是怎样一种制... 详情>>

    乡村市场

    摘要

    自明清以来,浙北Y地区就属稻桑结构的半经济作物区,村民种稻栽桑、养蚕缫丝、购棉织布,半是自给,半为交换。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遍布浙北各河汊港口的乡村集镇和集市。长期以来,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依赖于市场,就像他们依赖于自己的小块土地一样。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形成的集镇、集市的数量几无增减,市场的基础设施在八十年代前变化甚少,但商品流通体制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五十年代初,国家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迫使原先承担乡村流通职能的私人商贩退出流通领域,从此普遍建立起来的乡村供销合作社几成为城乡物资流通的惟一渠道。人们把执行国家统购统销职能的供销合作社体系称之为“国家市场”或“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在某些时期,国家允许农民把少量非统购产品或完成统购任务后的农副产品上市交易,在乡村间互通有无。这就是“统一市场”外的“自由市场”。在自由市场内,没有转手倒卖和长途贩卖的自由,以防止部分社员通过自由市场而转化为“新生的剥削阶级”。传统的乡村集市贸易靠着时关时开的自由市场而一息尚存。在“统一市场”和“自由市场”外尚有所谓“黑市场”(人们也把统一市场称为“白市场”),那是乡民暗地里私下交易各种官方禁买卖的统购统销物资及名目繁多的票证而形成的市场。黑市屡禁屡兴,从未禁绝。八十年代中期后,合同订购政策取代统购统销政策,进入自由市场交易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一个新的个体商户阶层从获得了种植和销售自由的个体农户中产生出来,他们利用各种合法、非法的灵活手段,一步步占领属供销社独占的领地。同时,县属各职能部门、各企业、各乡村政府相继成立的商业机构也纷纷介入商品流通,形成多渠道经营的竞争态势。原先匮乏萧条的乡村集市在短短几年内变得繁荣起来。四十多年来,乡村市场的变化似乎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划入国家统购统销的产品种类越多,允许自由市场交易的商品种类越少,则社会可供商品量就越少,要保障平均供应,票证的种类必然就多。反之,归入国家统购产品种类越少,允许自由上市商品种类越多,则社会可供商品量就越多,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各类票证自然退出流通。八十年代中期后,作为短缺经济象征的各类票证先后退出流通,并终将退出人们的记忆。
    关键词:
    相关报告